王鑫强
发布时间: 2023-03-06 浏览次数: 12


王鑫强,男,1984年生,博士、博士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为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低职高聘),从事心理健康与咨询的教学、研究及实践工作。

研究方向:临床与健康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生招收类别:心理学(学术硕士)、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硕士)

联系方式:xinqiangw101@163.com(主);xinqiang.wang@jxnu.edu.cn(辅)

ORCID: https://orcid.org/0000-0002-8584-6405                                                         

主讲课程:本科课程:《经典心理电影赏析》(省级一流线上本科课程)、《心理危机干预与创伤辅导》、《青少年偏差行为的辅导与治疗》、《心理咨询实务》、《变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研究生课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测评技术》、《心理危机干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前沿问题探究》、《人格心理学》

目前的研究主题:

主题1:心理素质的形成机制或对心理健康及行为的作用机制

主题2:职业认同的形成机制或对心理健康及行为的作用机制

主题3:生命意义的形成机制或对心理健康及行为的作用机制

主题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价值开发及功能作用机制

 

1.学习经历

湖北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2002.9-2006.6

西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硕博连读,博士毕业,获博士学位,2008.9-2013.6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毕业,2013.12-2014.1

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学科,博士后出站,2014.4-2018.12

曾系统接受过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咨询与临床心理学Lana Stermac教授 和Nina Josefowitz教授的《自杀危机干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张岚教授等人的《认知行为治疗系统培训》等各种专业能力培训。

2.工作经历

湖北省黄州中学,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006.7-2008.8

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担任助理研究员,,2013.8-11

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2013.10-至今,20191月起低职高聘为教授;

曾参与全省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骨干研修班(方案制定及班主任)、江西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工具研制及报告执笔)及江西省国民心态调查(工具研制及报告执笔)等各项临时委托性工作。

3.志愿者经历

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担任心理咨询师志愿者;

江西高校心理援助网络咨询服务,担任心理咨询师志愿者;

江西师范大学心护航抗疫公益心理援助,担任心理咨询师志愿者。

4.研究概况:

主要从事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聚焦于从心理素质、职业认同和生命意义三个方面来研究心理健康,关注社会-文化-生理对心理健康的交互影响及以“电影疗法”等心理技术的研究。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SSCI,Q1)、《Journal of Personality(SSCI,Q1)、《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SSCI,Q1)、《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SSCI,Q1)、《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SCI,Q1)、《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转载3篇,并获国际知名工具书《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Schools(2nd)》点名并较大篇幅介绍,2017年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此外,还以合作作者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Cognition and Emotion》、《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教育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

主持过教育部高校人文青年项目(1项)、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项)和一般项目(1项)、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3项)、江西省青年科学基金计划一般项目(1项)、江西省艺术规划一般项目(2项)、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1项)、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1项)等;作为参与者主研过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项目(1项)和教育部项目(2项)等。

1)生命意义的理论、测评、形成机制及对心理健康及行为问题的作用机制(心理危机干预、生命教育)

通讯作者、共同一作: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Key roles of the presence of meaning in life and life events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SSCI,Q1]2021,282(1) .DOI:/10.1016/j.jad.2020.12.156

通讯作者、共同一作:Implicit meaning in life: The assessment and construct validity of implicit meaning in life and relations with explicit meaning in life and depression.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SSCI,Q1],2020,15(4). DOI:10.1080/17439760.2019.1639793

通讯作者、共同一作: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to recognize facial expressions based on their meaning-in-life profiles: An eye-tracking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SSCI,Q1],2020,89(3). DOI: 10.1111/jopy.12596

第一作者:Structure and Levels of Meaning in Lif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ental Health in Chinese Students Aged 10 to 25. 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SSCI,Q3], 2016,10. DOI: 10.1017/prp.2016.7.

第一作者:Effects of supervised movie appreciation on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meaning sense. Health, 2010(7). DOI:10.4236/health.2010.27121

独立作者: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在中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5).

第一作者: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修订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及与心理素质的关系.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8(10).

通讯作者: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发展特点及与学习动机、学习成绩的关系.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10).

第二作者:电影疗法对大学生生命意义的影响及其渗透作用研究.教育评论,2017,(4).

通讯作者:儒家式应对思想与生命意义追寻肯定的关系.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5).

第一作者:自我超越生命意义量表的结构与信效度研究—基于道家哲学和佛教哲学的分析与思考.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2).

第一作者:中国佛教和儒家文化的敬畏感:内涵结构分析及量表编制.宗教心理学(第七辑),2023.

2)职业认同的理论、测评、形成机制及对心理健康及职业行为的作用机制(职业心理健康、教师教育)

第一作者:Implicit professional identity: assessment and relation with explicit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well-being of pre-service teachers.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SSCI,Q1], 2022,45(3) . DOI: 10.1080/02619768.2020.1827385 

通讯作者、共同一作:Reliability and construct validity of a simplifed Chinese language version of Academic Encouragement Scale for Chinese undergraduates and postgraduates.Current Psychology [SSCI,Q1], 2022,  DOI:10.1007/s12144-022-02787-8

通讯作者:The Effect of Work Stress on the Well-Being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China. Int. J.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SSCI,Q1], 2023, 20,1154. DOI:10.3390/ijerph20021154

通讯作者、共同一作:Affective and Cognitive Empathy in Pre-teachers With Strong or Weak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 ERP Study.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SSCI,Q2],2019,13:175. DOI: 10.3389/fnhum. 2019.00175

第一作者:Activ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Related Events: The Priming Effect among Pre-service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Professional Identity. Front. Psychol.[SSCI,Q2], 2018,9:233. DOI:10.3389/fpsyg.2018.00233

第一作者:Cognitive-Processing Bias in Chinese Student Teachers with Strong and Weak Professional Identity. Front. Psychol.[SSCI,Q2].2017, 8:784. DOI:10.3389/fpsyg.2017.00784

通讯作者、共同一作: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Unethical Professional Behavior Tendencies Scale for Student Teachers. Front. Psychol.[SSCI, Q2],2021.DOI: 10.3389/fpsyg.2021.770681

通讯作者: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Student Teacher Professional Identity Scale in Pre-Service Kindergarten Teachers. Ope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018(8).DOI: 10.4236/jss.2018.68021

通讯作者: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Anxiety: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ampus Pressure. Ope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17(6), 214-223. DOI: 10.4236/jss.2017.56019.

第一作者:择偶优劣势对师范大学生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择偶价值感的中介及自尊的调节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3.

第一作者: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的初步编制.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65.

第一作者: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效能—价值双维核心模型的构建.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6).

第一作者: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与生命意义的关系.心理学探新,2012,32(3).

第一作者: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启示.当代教师教育,2012(4).

第一作者:免费师范生与一般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结构及特点比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10)

第一作者:大四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现状及对策—基于师范生培养质量评估与监测的视角.当代教师教育,2014(3).

第一作者:影视作品观看对师范生职业认同影响的现状调查与思考.当代教师教育,2016,(3)

第一作者: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的量表研制及对生命意义的影响.当代教师教育,2017,(2).

第一作者:高校教师敬业度及其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跨代影响.教师教育学报,2017,(3).

第一作者:中小学教师不道德职业行为的结构、测量等值性及检出率.教育学术月刊, 2019(9).

通讯作者:师范生职业认同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抑郁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33(5).

第二作者:职前警察职业认同感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分析.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7,29(3).

第二作者: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调查.教育学术月刊,2021(9).

3)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的理论、测评、形成机制、作用机制及电影疗法等心理技术研究(心理健康教育)

通讯作者、共同一作:Meta-analysis of TPH2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in association studies with depression.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SCI, Q1],134, DOI:10.1016/j.neubiorev.2021.104517

通讯作者、共同一作:Effects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on Intention to Rebel: A Multiple Mediation Model. 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SSCI,Q3],2018,12. DOI:10.1017/prp.2017.25

通讯作者、共同一作:The Perceived Broad Group Emotional Climate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With Chinese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Front.Psychol.[SSCI,Q2],2021. DOI:10.3389/fpsyg.2021.686734

第一作者:The criticism and amendment for the 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 from Chinese psychological suzhi research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2012(5). DOI:10.4236/ijcm.2012.35063.

第一作者: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 Surpass the Traditional Mental Health Model. Psychology, 2011 (8). DOI:10.4236/psych.2011.28117

第一作者:The relationship model between psychological suzhi and mental health. Abstract Book of the 9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Asi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Yunnan Normal University,2011,15-16.

第一作者: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Suzhi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2016, DOI:10.4236/jbm.2016.45002

通讯作者:Emotional State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 Habits i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Strong or Weak Psychological Suzhi.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2020,7(e6362). DOI:10.4236/oalib.1106362

第三作者: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研究30:回顾与展望.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15(1).

第二作者: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

第一作者: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构建:PTHDFM的超越.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6).

第一作者: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大学生及其心理素质中的有效性研究.心理科学,2016,39(6).

第一作者: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述评及其研究展望.中国特殊教育,2011,(10).

第一作者:大学生心理素质之个性品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视角.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6).

第一作者:简明抑郁-幸福感量表中文版测评成年人的效度和信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1,(1).

第一作者:简明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健康版)的修订及信效度研究.心理学探新,2017,37(1).

第一作者:简明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健康版)的修编及信效度检验.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9(8)

通讯作者:城镇化进程中离乡农民心理健康特点调查及心理素质、相对剥夺感的影响机制.心理学探新,2022,42(1).

第一作者:川渝鄂中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及特点的调查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1).

第一作者: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虐待经历比较及其关系研究—基于两维四象心理健康结构的分析与对策建议.中国特殊教育,2018(1).

通讯作者:情绪调节策略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8(6).

第一作者: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发展趋势及心理韧性的影响:2年追踪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1).

第一作者:高中生学习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的初步构建.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1).

第一作者:抱负与志向关系的初步探讨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差异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第一作者:国外电影疗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医学与哲学,2015,36(11).

第一作者:电影疗法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重庆医学,2016,45(17).

通讯作者:电影疗法的作用机制、干预流程及案例述评.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7).

通讯作者:叙事传输理论与说服机制:以叙事型公益广告为例.心理科学进展, 2015,23(11).

第二作者:大学生电影观看素养结构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教育评论,2018,(11).

通讯作者:个人建构主义疗法在境遇性危机中的应用.医学与哲学,2021,42(24).

4)著作及参编书籍

合著:《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王鑫强,等 著,科学出版社,2015)

副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参编:《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通用教材,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王鑫强,,撰写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

参编:《青年发展蓝皮书:江西青年发展报告(2020~202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王鑫强,,撰写20202021年江西青年生理及心理健康发展报告》)

参编:《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3)(人才蓝皮书,“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参编:《让心灵追上人生的脚步——高校心理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

参编:《教育心理学(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参编:《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参编:《浇灌美丽的女人花:女性常见心理困惑及应对(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

参编:《中老年农民心理保健手册(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5.获奖与荣誉:

全国组织系统领导干部考试测评调研科研课题一等奖(颁奖部门:中央组织部、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中心, 2014年)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入选榜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心,2017年)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颁奖部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 2015年)

江西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颁奖部门:江西社科联,2021年)

江西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颁奖部门:江西社科联,2017年)

江西省心理学大会优秀科研成果“著作”类一等奖(颁奖部门:江西省心理学会、江西省社会心理学会、江西省心理卫生协会、江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江西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 联合授予, 2016年)

重庆市社科联优秀论文二等奖(颁奖部门:重庆社科联,2010年)

湖北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

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三等奖(颁奖部门:湖北省政府,2006年)

西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优秀毕业生2013年)、西南大学研究生优秀科技成果奖2012年)

“十佳”青年心理学人(中部心理学高峰论坛组委会授予,2017

熊志明教奖金获得者(江西师范大学,2018年)\“三育人”先进工作者(江西师范大学,2017

入选江西师范大学“青年英才资助培育计划”\心理学院“拔尖人才计划”

江西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先进个人(江西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江西省心理学会、江西省社会心理学会 联合授予,2020年)

6.学会及社会工作:

中国人心理素质研究协作组,华中片区负责人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业委员会自杀与危机干预学组,委员

江西省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江西省教育学会儿童心理发展指导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

江西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教育矫治专家

江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

江西省家庭教育学会,理事

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健康与临床心理研究方向,梯队带头人

江西师范大学心理技术应用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