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
心理学院于2007年4月开始筹建,并于2008年9月正式成立。学院的办学历史始于1941年国立中正大学的社会教育系。历经70多年的跌宕起伏和艰苦探求,一代又一代心理学工作者秉持“静思笃行、持中秉正”之校训,坚守“质量立院、人才兴院、创新强院、文化铸院、和谐荣院”之理念,薪火相传、励精图治、敢为人先、与时俱进,心理学科不断发展前行。尤其是近10多年来,学院建设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瞩目的成绩。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63人,其中专任教师43人,行政人员15人,教辅人员5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8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占比95%以上;博士生导师10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高校、基础教育)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江西省“双千计划”人选2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人;江西省级青年“井岗学者”4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江西省师德先进个人2人,江西省高水平教学团队2个。
三、学科建设
学院把学科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学院立足高起点,瞄准世界心理学研究前沿,走内涵建设、科学发展的创新之路,积淀了厚实的学术底蕴。
学院现有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学校最早具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四级办学力量的教学科研单位。心理学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心理学科2018年获批江西省一流学科。优势特色学科方向“心理测量学”整体水平全国领先。中文核心期刊《心理学探新》是全国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专业期刊。
学院组建了脑与认知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心理健康与临床心理、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与经济心理五个学术科研团队。
主要科研平台有:江西省心理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基于大数据的江西省教师质量监测、评估与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婚姻家庭与儿童心理咨询江西分中心、江西省教育考试与评价发展研究中心,江西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研究中心等。
四、教学科研
近5年来在研项目共计98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项,江西省社科规划、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31项。近5年在CSSCI 发表论文154篇,在SCI、SSCI发表论文125篇。科研获奖有: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等。
教学成果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心理测量学》;国家级一流课程《心理测量学》;国家级规划教材《心理统计学》和《心理与教育测量(第四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现代教育与心理测量学原理》;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心理测量学》;江西省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一流课程(《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设计》、《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研究方法(含论文写作规范)》、《幸福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等);江西省高水平教学团队“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教学团队”。
五、合作交流
学院重视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心理统计与测量研究团队作为重要成员参与了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的“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提升”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学院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开展了联合培养教育心理学专业教育测量学方向硕士研究生项目。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签订了优秀学生联合培养项目。每年开展学生暑期国际名校访学计划。
六、党的建设
学院十分重视党的建设。在学校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学院党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立德树人责任,创新党建工作新模式,为学院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保证。截止到目前为止,学院共有6个党支部,10余个党小组;教工党员41人,占全院教职工总数近70%。2008年学院被学校确定为首批“党建示范点”,2009年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授予心理学院教工党支部“江西省高校先进党支部”和“江西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0年授予心理学院党员活动室“省高校示范性党员活动室”,2011年授予教工党支部“江西省高校党建示范点”称号,教工党支部荣获2013-2014年度江西师范大学先进党支部,本科生党支部荣获2015-2016年度先进党支部。
七、学生工作
心理学院学生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以生为本、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积极探索学生工作新途径、新方法,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创新管理模式,开展四个“一助一”结对帮扶活动,着力构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教育管理模式;结合专业特点建立实践基地,为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搭建平台;探索就业工作新路子,开展教工党员帮扶就业活动,实施就业导师责任制,提高就业服务质量。近年来,学院多次荣获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资助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多次获得省级、国家级等多个奖项;近百人次考取国家公务员和名牌高校研究生。江西日报、江西卫视、人民网、凤凰网等媒体先后对学院学生工作进行报道。
八、社会服务
学院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广泛参与社会服务,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学院大力开展国培项目,近年来圆满完成1000余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学院还与南昌二中、江科附中、南昌外国语学校、万年司法局、华润江中制药集团和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等单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实践基地,义务提供专业服务;学院还组建了南昌预备役师政治工作分队心理咨询组,提供专业指导和心理咨询服务,得到了江西陆军预备役师政治部政治工作分队的高度评价。
九、发展蓝图
学院将按照学校“保二稳一,冲击百强,力争一流”的总体发展目标,立足江西实际、突出整体优势,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和建设为关键,以管理制度创新为依托,以学院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为保障,树牢学院“全省第一、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既定发展目标,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
人才培养:实施“顶天立地”计划,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不断完善四级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强化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研究生科研和实践能力,坚持走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学生培养协调发展的教学相长创新之路。
学科发展:不断挖掘内部发展潜能,实行人才队伍梯队化建设,通过高位嫁接与引领、潜质发掘与培育提升人才质量,支撑学科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大力提升学院学术声誉。
平台建设:以已有科研平台为依托,积极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潜心从事科学研究并取得优秀成果;整合资源加大对心理统计与测量中心的扶植力度,争取获得更多的国家级大项目和科研成果,为心理统计与测量中心团队获批国家级研究基地创造条件,为学院的科学研究上水平、上台阶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目标定位:到“十四五”末,逐步实现师资队伍科学合理、管理机制优化高效、科研教学与实验设备精良、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学院文化氛围和谐向上,总体水平和发展指标跻身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学院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